孩子出口成“脏”怎么办?
小朋友们在特定的阶段都喜欢用脏话来表达他们的情绪或者玩笑,并乐此不疲。当孩子嘴里蹦出脏字时,很多的父母会感到紧张和担忧,生怕孩子从此学坏。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爱说脏话的不良行为呢?在给孩子的行为贴上否定的标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说脏话的原因。通常,孩子的脏话行为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模仿性脏话: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的脏话并没有恶意,也不带有道德色彩。他只是觉得新奇、好玩,并不知道脏话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会跟着说脏话。在他看来,脏话和其他语言一样,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而且没有选择性的模仿。父母、同伴或是影视节目里不好的语言,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对于处在这种时期的儿童的脏话行为,父母要注意检查一下自己或养育者有没有说脏话的习惯,如果有的话,可以从自己做起改掉说脏话的习惯,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表达脏话背后的情绪和想法,这样孩子自然也就无从模仿了。让孩子在一个语言表达比较文明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
习惯性脏话:如果孩子的模仿性脏话得到成人的默许或者赞赏,那么,孩子说脏话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学龄前的孩子“出口成脏”,往往是因为周围人对他们的行为有了强化。玩伴惊讶的表情,老师严肃的批评,爷爷奶奶诧异的目光以及家长的愤怒,这些“关注”都会强化儿童的行为,让他们以为并且真实体会到,说脏话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家长要尽量减少对儿童脏话行为的强化。在孩子说脏话的时,家长千万不能表现出有趣或是过度紧张气愤的样子。此刻,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平静,不要去强调这点,听过就忘掉,不加任何评论,让孩子觉得脏话跟其他平常的话语没什么差别。一旦孩子觉得这样的话语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就觉得无趣,不会再去故意模仿这些词汇了。
有意识的脏话:年龄再大些的孩子,尤其是到了小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初步了解脏话的含义,他们在说脏话时,除了出于好玩,互相模仿外,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会对特定的对象说脏话,这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对于孩子有意识的脏话行为,家长要做的工作就要多一些了。首先,家长要让孩子学会适当的表达方式。父母要从正面教育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说脏话的孩子不是个好孩子,并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其次,教孩子宽容地对待他人。许多孩子骂人其实是对自己受到伤害或者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感宣泄,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人,让孩子学会宽容他人。再次,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孩子才能逐步纠正骂人、说脏话的不良习惯。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绪需要发泄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宣泄方法,例如:与他人沟通,采用幽默的语言来替代脏话等。最后,奖励与惩罚。当孩子总是故意在说一些粗话脏话,父母应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使孩子深刻认识到说脏话会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改正说脏话的坏习惯。而在孩子脏话行为明显减少时,家长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来强化儿童少说脏话的行为,最终改掉说脏话的坏习惯。
孩子的脏话行为在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家长不用太过担心,但也不能忽视这种行为,任之发展。在纠正儿童说脏话坏习惯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小技巧,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改掉说脏话的行为,养成文明用语好习惯。
——实习生宋坪芝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