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街口店:玄武区珠江路88号新世界中心A座14楼1403室
江宁店:江宁区日新路2号中海龙湾B幢811室(或4栋811)
江北店:江北新区弘盛路1号弘阳时代中心1期1幢3楼316室
建邺店:建邺区福园街131号万达广场F座15楼1503室
仙林店:栖霞区仙林大道181号万达茂C座
马群店:栖霞区中山门大街698号中垠紫金观邸1幢1216室
心理热线:18061674796
微信公众号:柳笛心理咨询
咨询时间:09:00-20:00
(周一至周日)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儿童青少年发展>离不开妈妈是“爱的牵绊”?还是......

离不开妈妈是“爱的牵绊”?还是......

发布时间:2016-03-19 点击数:1456


妈妈的叮嘱和唠叨是大部分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日常闹钟”,它就像每日三餐一样,顺理成章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通过逃离妈妈视线的方式来逃离这种爱的牢笼,但是却很难摆脱妈妈留给我们的烙印和心中的那份牵绊。然而,在西方,母子之间的关系似乎远没有中国的母子关系的纠缠和难舍难分,孩子成年以后,很多事情母亲都不再插手,除非你主动提出需要母亲。

“爱的牵绊”是从何而来?牵绊也有文化差异?柳笛心理和您一起去解密中国人母子牵绊背后的秘密。

有心理研究曾发现,人们在回忆事情时,普遍存在一种“自我参照效应”,就是说人们的记忆中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总是比其他信息要清晰,也就是记忆力要好一些。但是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出现了一些差异,中国人的记忆不仅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同时还有“母亲参照效应”。中国人对于母亲相关的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得自己的事情一样。但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与母亲相关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并没有与自己相关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那么好。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敬父母,回报父母,这种文化的烙印不仅让中国人将母亲纳入自我概念的范畴,甚至还在我们的大脑中也留下了特殊的痕迹。

心理学研究者对“母亲参照效应”的被试进行了脑成像研究,发现中国人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的条件下,大脑的腹侧内侧前额叶都激活了;而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的条件下回激活这部分脑区。可见,中国人的自我和母亲的相关信息被大脑分配到了相同的位置进行加工。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对于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特殊群体——香港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提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后,香港人被试的自我和母亲相关的信息都会激活腹侧内侧前额叶;但是在提示了西方文化元素后,他们的自我和母亲相关的信息激活的脑区又是不同的了。也就是说,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人,他们与母亲关系的疏离,会随着文化情境的转换而变化,有时候母亲就像“路人甲”,有时候他们又和母亲“形影不离”。

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母亲已经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以一种内化到我们生命中的方式伴随我们左右,这种共生的关系甚至已经刻在了我们的大脑加工程式里。所以很多人即使已经成年,但是只要回到家里,还是会觉得自己是母亲的孩子。就像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回答中也往往是母亲得票最高。所以,对于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很难舍弃。不过随着文化传播的渗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发生的碰撞,部分中国母子关系的形态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或许几百几千年后,母亲在我们的自我概念中的位置又会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母亲与孩子在生命最初的联结是永远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