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培养孩子优良品质的言语技巧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倡导和培养的优秀品质。儿童时期所接受道德教育对于人的一生都具有重大意义,儿童助人行为的养成对于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于助人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必须要从儿童抓起,让儿童从小就能树立助人为乐的观念。
儿童助人行为的培养方法有许多,例如:启发及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营造仁爱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做爱心的榜样等等。这些方法在培养儿童助人行为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但是你知道吗,与儿童进行交流时,在言语上进行轻微的改变就能够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哦!
言语上轻微的改变真的能够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吗?如果可以,在言语上要做怎样的改变呢?
加利福利亚大学的克里斯托弗·J·布莱恩教授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时,使用名词短语与使用动词短语相比,能够显著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比如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帮你捡起地上的东西,使用“你愿意作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帮我捡一下吗”会比“你愿意帮我捡一下吗”这样的言语成功率更高。
布莱恩教授等人对加利福尼亚北部的一个幼儿园的51名4 - 5岁的儿童进行了实验。首先,将儿童随机分为三组。对于第一组的儿童,研究者询问儿童:“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你愿意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吗”;对于第二组儿童,研究者询问儿童:“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你愿意帮助他吗”;第三组儿童则不对其进行询问。接下来,每位儿童被单独邀请去玩积木,绘画。在玩积木与绘画的过程中,研究者设置了四种需要儿童施以援手的情景。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帮助研究者的次数要显著多于第二组与第三组,而第二组与第三组儿童帮助研究者的次数则没有差距。
布莱恩教授解释说,这种微妙语言差异与其对儿童助人行为一致性的积极影响表明,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且已经开始主动塑造自己的积极人格。当我们使用名词,即乐于助人的人时,儿童会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施以援手。从这个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学龄前的儿童,也已经对自我有了察觉,并且希望自我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
柳笛心语: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优良的品质,需要从小抓起。如果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多用一些优良的名词去赞扬和鼓励孩子,比如告诉孩子他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就能够提高孩子的助人行为,其他行为也可以效仿培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