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街口店:玄武区珠江路88号新世界中心A座14楼1403室
江宁店:江宁区日新路2号中海龙湾B幢811室(或4栋811)
江北店:江北新区大桥北路1号华侨广场
建邺店:建邺区福园街131号万达广场F座15楼1503室
仙林店:栖霞区仙林大道181号万达茂C座
马群店:栖霞区中山门大街698号中垠紫金观邸1幢1216室
心理热线:18061674796
微信公众号:柳笛心理咨询
咨询时间:09:00-20:00
(周一至周日)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心理知识>关于失眠

关于失眠

发布时间:2015-04-24 点击数:2606

 

    失眠是病吗?

    失眠了,数羊、喝牛奶有用吗?

    30年来,失眠界流传这样一个研究成果,哈佛大学研究员写给想睡却睡不着的你

    治疗失眠

    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并直面,那个无法面对的自己!

    有过失眠经历的人,都会大喊:我就是这样啊!

   大家都知道抛弃妻子是不道德的,抛弃孩子是触犯法律的,那么抛弃自己是什么罪呢?自我抛弃是比以上说那些例子更严重的罪恶,我们却总像抛弃亲人、恋人一样抛弃自己,毫不顾及自己的情感还浑然不知。而因为无法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在深夜一再无法入眠,如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说,每次失眠背后,都有一个我们无法面对的自己。

 

    柳笛心理搜集了一些心理学上有关失眠的文章,罗列如下,期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失眠。

心理学与失眠的深度探讨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引起患者白天不同程度地自感未能充分休息和恢复精力,因而躯体乏困、精神萎靡、嗜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躁。简单地说失眠就是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失眠按其发生时间长短可分为一过性失眠(偶尔失眠)、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三种。失眠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入睡困难(上床后总是睡不着),早醒(醒后再也无法入睡),睡眠不实(觉醒的次数过多和时间过长),睡眠表浅(睡眠深度不足,中途容易转醒),梦魇(睡觉中总是作噩梦),睡眠质量差(睡后没有消除疲劳,昏昏沉沉,没有清新舒适感)等。而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因素(环境因数。如:睡眠场所的改变,噪音、强光、酷暑、严寒、蚊虫叮咬、时差、喝水过多、饥饿、过饱等)、病理因素(颈椎病、肩颈肌肉紧张综合症、贫血、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理因素(浓茶、咖啡、服安定后)和心理生理因素等。本文主要阐述由于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失眠。


    1 引起失眠的常见心理原因

    1.1“害怕失眠”心理

    睡眠的生理机制有两个过程:即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白天脑细胞兴奋,经过一天的工作后就需要休整,自然进入抑制状态而产生睡眠。再经过一夜的睡眠休整,又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就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规律。而有很多患有失眠症的人,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尽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总是睡不着。其实这些人已经患上了“失眠期待性焦虑症”。“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就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是兴奋,所以就更加失眠。而正常人的睡眠是到了睡觉的时候,脱衣上床,平静自然的躺着,没有强迫自己入睡的要求,更没有怕睡不着的顾虑,很自然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1.2“做梦有害”心理

    每个人睡觉时或多或少都会做梦,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或有没有梦感,你每天晚上都必定要做4—5回梦。说整夜做梦是夸张的,说没有做梦也是不现实的,更谈不上梦多梦少。只是有的人醒后能回忆起,有的人不能回忆之分而已。做梦不仅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对身体并无害处。德国神经学家科恩贝尔教授认为做梦可以锻炼脑的功能。他说:大脑细胞平时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强烈脑力劳动的时候,活动的脑细胞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脑细胞则是处于休眠状态。如果这些休眠的脑细胞长期得不到使用,势必自我消退。休眠状态的脑细胞为了自我防止这种衰退现象,就只有借助睡眠是做梦来锻炼自己和演习自己的功能,达到自我完善,不断衰退的目的。而有些失眠患者没有懂得和明白这个道理,对睡觉做梦不能正确对待, 盲目地误认为睡觉做梦对人体有害或者多梦就是失眠的错误观念。因此有的患者睡觉时总是担心入睡后会做梦,从而产生焦虑担心情绪,导致睡眠不深、易醒,严重的影响了睡眠质量。

    1.3 自责心理

    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特别是重大考试,由于粗心大意看错了题目,把原本会做的题目作错了,答非所问或在开玩笑时意外伤害他人而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白天由于忙于学习和事务,没有心事过多考虑,自责懊悔稍轻,而在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就会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和兴奋之中,整夜不能入睡。如果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日见消瘦,沉默不语,痛苦万分。严重者还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成为精神病人。

    1.4 期待心理

    期待心理是指人期待某人或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而误事,因而出现早醒。比如有的学生在放假前夕,担心乘车时间误点或买不到车票,回家心切,常常只能睡几十分钟或一个来小时就被惊醒,闹的整夜不能入睡。还有学生平时学习非常勤奋,每天晚上很晚才睡,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前更加刻苦用功,晚上睡觉时计划第二天早晨几点钟以前一定要醒过来,再复习复习,因怕睡过头而睡的不深,也会处于期待兴奋状态,几天下来就成了早醒患者。

    2.1 保持平和的思想情绪

    如果不从思想上缓解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所引起的紧张情绪,必将导致失眠病情的加重,它将产生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加重的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和危害身体健康。因此,患上失眠症的人要勇敢地面对失眠,冷静地接受现实,放松自己保持平稳的思想情绪,将一切焦虑、烦恼、忧患抛之身外,神安则寐,心神宁静,自然成眠。南宋名人蔡季通在《睡眠》一书中说:“先睡心,后睡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2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有的失眠者为了睡个好觉,经常服用安眠药物来促进睡眠。实际上长期服用安眠药不但会严重的影响睡眠质量,而且还可能会产生瘾性,导致不服用安眠药就不能睡着觉的结果。所以要树立正确的睡眠观,懂得:“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睡眠节律,睡眠不可缺,小睡有益健康,睡眠过多也有害健康的道理。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做到:饮食适量,晚饭后稍事活动,忌过饥过饱和饱后即卧;每晚定时定量睡觉,睡前驱除一切杂念,尽量放松自己;不要喝茶和咖啡、不要饮酒,可喝杯牛奶;睡觉的房间尽量安排在噪音小,不冷不热、避风避光的地方;睡觉时头宜向东、南,不要用被子盖住,并以右侧卧为佳;睡前用热水泡洗下身、泡脚;白天最好不要睡觉或睡不着时最好不要上床。只有做到这样失眠就会慢慢地好起来。

    2.3 乐观地面对人生

    人生旅途是一条曲折不平的道路,经常会遇到痛苦和挫折,有很多不顺心、不尽人意的事,它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由酸甜苦辣所汇成的一首成功与失败的协奏曲。如何面对人生?答案是乐观,而不是悲观。因为乐观可以从积极的、有益的、向上的、光明的、快乐的心态看生活;而悲观则是从消极的、挫败的、向下的、黑暗的、悲苦的方面看生活。乐观和悲观作为相对的心理趋向,影响人的情绪、思想和行为,最终会影响人的睡眠、人的生活以及整个人生。因此每个人既要积极学习,努力奋斗,也要顺其自然,勇敢地从容不迫地面对社会现实,去烦除忧,才不因过度思虑而影响睡眠。

    3 自我催眠法

    3.1 数数催眠法

    临睡前洗澡泡完脚后,上床取平卧姿势,身驱自然伸直,两眼自然看着一个东西,聚精会神地默默从1开始数数,这样一个劲的往下数,很快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3.2 简易气功法

    睡觉时取侧卧姿势,身躯自然伸直。左侧卧时,左手心向上放于脸侧,拇指、食指接触耳侧,右手心自然放在肚脐上,双下肢自然屈曲,以舒适为度(右侧卧反之)。带着“什么事都不想,我要美美地睡一觉了”的意念开始练功。静卧床上,想象自己是一个密封的气球,由鼻孔吸入气体,直到丹田,丹田气充满后逐渐充满全身。然后封闭鼻孔,用口呼气,口中发出“嘻嘻”的声音,气经丹田从口放出,缓缓防完。这样一吸一呼,周而复始地缓慢调节10—30分钟。

    3.3 逆向导眠法

    对思维杂乱无法入睡的失眠者,可采取逆向导眠法。就寝后,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不要急于闭眼睡觉,而是去想一些曾经历过的令人高兴和愉快的事,并沉浸在幸福地回忆之中。如果是因杂念引起不能睡觉的,也可反过来接着杂念去续编故事,所编故事情节应使自己心情舒畅愉快,故事的篇幅编得越长越好。这些有意的回想与编故事即可消除患者对失眠的恐惧,又可因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疲劳而保护性抑制状态,促进自然入眠。

心理学解释为什么人会失眠

    想戒烟的人,“戒烟”的“意愿”与“烟”的“心理暗示”发生冲突,通常的结果是:越想戒烟,你就会抽得越多。失眠的人,越说服自己赶快睡着,越是清醒。主导人的是心理暗示,而不是意志力。

    每当意志力(意愿)与心理暗示发生冲突时,获胜的往往是心理暗示。当冲突发生,你不但不能达成意愿,结果是,你越想违背心理暗示,就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意志力越坚强,结果就越糟糕。下面我将举生活中的实例,向你证明该观点的的正确性。

    失眠,这个例子最有力,说服力很强。如果失眠的人不想睡觉,也不费力让自己去睡,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他很快就会睡着;相反,如果他非常想睡,努力去睡,结果会怎样?他越想睡,就越兴奋,想要的结果就越达不到。他本想睡的,却格外清醒——你看到了,这就是意志力和心理暗示产生冲突了。越想睡越睡不着,估计每个人都经历过。

    心理暗示在与意志力的冲突中总是获胜。所以我说,心理暗示主导人类,而不是他的意志力或意愿。你必须明白,我们身上有两层自我:第一层是显意识,我们可以感知并用意志控制的自我;第二层是潜意识,另外一个自我,它与心理暗示直接相通,发出心理暗示。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潜在自我,就犯了错误,因为正是第二个自我完全操纵着我们。

    第二层面的自我操纵着我们,当两个层面的自我发生冲突第二个层面的自我往往获胜,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操纵它,并通过操纵它来主宰我们自己。你能理解吗?因为这句话极其重要,完全正确,我需要重复一遍:正是第二层面的自我操纵着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操纵它,并通过操纵它主宰自己。

    现用戒烟的例子说明一下什么叫“努力反向效应”:越努力就越达不到目的。试图戒烟时,“戒烟”的“意愿”与“烟”的“心理暗示”发生冲突,通常的结果是:越想戒烟,你就会抽得越多。

    所以,请不要用“没毅力”“意志力不强”等字眼来批评某些人!

    理智和心理暗示的对抗越激烈,不好的结果就越快变成现实。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失眠者的情况。如果他不逼迫自己睡觉,他就会静静地躺在床上,很快睡着。但是,如果他采取相反的措施,用理智逼迫自己去睡,那么,越努力,就越睡不着。

    让那些会骑自行车的人回忆一下自己初学时的经历吧。你紧紧抓着车把,一路慢行,就怕摔倒。突然,你看到路中间有个小障碍,你不想撞上它。你越想避开它,就越有可能撞上它。

    吸烟酗酒者越是想戒掉就越戒不掉,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你将自己的意志和心理暗示敌对起来,那么,这意志只能加强“戒不掉”的心理暗示。这也是为什么人很容易变成他讨厌的人的原因——意志和心理暗示之间的拔河赛必然以意志的失败告终。有些男孩讨厌自己的父亲,结果却和他越来越像。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隐藏在“运气”后面的真理。我们从小就知道:“运气只光顾有准备的人”,这是对的,绝对不是迷信。有些人很邪恶,但是很幸运,做生意从不失手;他们的手伸向哪里,哪里都变成黄金。这是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们信心十足地期待着自己的成功。身心灵运动中的那帮作家,大写何谓“吸引力法则”、超验主义,将这个简简单单的心理学问题说得玄而又玄;其实本不必这么费劲。

    有一些很想戒酒的酗酒者,但是他们做不到。如果你问他们,他们会非常诚恳地跟你说:他们不想喝,喝酒让他们也很讨厌自己,他们知道酗酒对身体有很多害处,但是他们总是不受理智的约束,仿佛被什么东西逼迫着不得不喝。

    这种解释,其实不是借口,而是事实。他们被迫作出那些行为,因为理智不能把他们从心理暗示中解救出来。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命运的玩偶,提线的就是心理暗示。我们只有懂得了如何驾驭心理暗示,才能不再是命运的玩偶。其实最根本的成功学归结到一点上,都是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念叨万能的主,遵从神通的佛祖,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把主和佛祖变成了你自己。原来最伟大的神,就在你自己身体中,这样以来,人类的命运才是由人类自己来掌握。

失眠的心理治疗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已经知道,心理因素是导致失眠的最重要的因素,失眠的发生与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等有密切关系。

    睡眠专家对大量失眠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睡眠行为进行研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治疗失眠应首先采取非药物方法,治疗效果较好。而非药物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这些方法包括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和调整睡眠行为等等。这里仅就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作些介绍,至于人际关系治疗.则主要靠患者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慢慢学习领会。此外,每晚喝一袋御农舒眠缓释茶,易于睡眠。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疗法是以心理支持为主要内容的疗法。治疗者为失眠患者提供的支持主要包括:了解病人的失眠原因和心理特征.给患者解释一些与其失眠有关的睡眠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失眠原因和失眠情况有一正确的认识,支持患者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各种生活事件所带来的问题,加强病人的自尊和自信.指导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当患者失眠改善后;患者的悲观消极情绪自然消除,对思者周围的环境无疑有一种积极的影响;这又反过来促进患者恢复,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支持心理疗法的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

    (1)首先分析患者是否适合应用本法治疗。治疗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失眠的具体情况十分熟悉,治疗必须在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之后进行,以排除因躯体疾病引起失眠的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要预先拿捏好要解决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治疗。

    (2)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因为有些失眠病人有多疑或过度敏感的性格特征,所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否则,患者会出现对抗情绪,不能放松心情接受治疗,医生即使再耐心引导,患者可能也不会采纳医生的意见,也就达不到治疗效果。

    (3)治疗时,治疗者与失眠者单独进入一舒适的治疗室,治疗室要安静整洁大方,色调柔和,有利于使患者的情绪稳定。医患双力选择舒适的座位坐下,然后开始让失眠者倾诉.失眠者这时总想把内心的痛苦尽量倾诉给医生听.医生应耐心倾听,不要当场做笔记,更不要经常打断病人的话题,当病人讲得太离题时、医牛可适当提些启发性的问题,以使病人的谈话能提供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旧址重点突出。临床k常常是医生倾听一段时间后患者已是满面泅水,医生冉问其感受时患者肯定说与就诊前有所改善,因为经过倾诉自己的痛苦之后,内心压抑已久的痛苦心情得到抒发,所以会舒服很多。

    (4)治疗必须在病人详细倾诉之后进行,避免凭治疗者主观感觉说教。

    (5)根据交谈情况,重点介绍一些睡眠与失眠的基本知识,使患者自己的睡眠状况重新认识,消除他们对失眠和梦的恐惧感,是治疗成功的第一步。为患者分析引起失眠的原因,帮助其理智推断。针对失眠者倾诉的一些问题进行安慰和鼓励,对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立即做出保证和实施的方法u对暂时尚不可霹决的问题,帮助其制定解决的步骤,或分析不能解决的原因,使失眠者在与治疗者交谈后能积极面对困难.克服畏难情绪,逐步树立战胜失眠的信心。这时可采用认知疗法和支持疗法.即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失眠,从根本上纠正患者的认知、感受,并引导和帮助失眠者建立一种能适应社会的行为习惯,摆脱其精神紧张状态。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纠正失眠者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和情绪反应,藉以减少精神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的平衡。

    (6)医生的语调必须和蔼亲切、肯定明确、深入浅出,医生的谈话必须注意要有科学性.有事实根据,才能使病人伯胆信服

    (7)针对失眠后引起的身体不适,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消除失眠者对这些躯体不适的疑虑。

    (8)一次治疗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每次以1时左右为佳,以免过度疲劳。治疗结束后,治疗者应认真做好详细记录,以便为下一次治疗做好淮备,视情况决定治疗次数。

    (9)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与病人宜单独交谈,家属不必在旁,以免病人倾诉有顾虑心理。必要时询问家属的一些情况,对治疗做出调整。治疗时最好不要录音录像,以免病人怀有戒心。

    支持性心理治疗适用于急件心理创伤、长期的心理矛盾和紧张压抑所致的失眠以及各类神经症病人的失眠。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不是必需的,但药物的应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是有利于缓解症状。通常,除了强刺激引发的心理疾病之外.心理疾病发展到能够为人们所察觉的时候,特别是患者自己已经无法独自应付,愿意求助于医生时,一般都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也引起了机体的生理损伤。比如长期焦虑可引起失眠,同时也可以影响消化道的功能。这时通过药物治疗,既可治标(即治疗失眠),也可以标本兼治(即失眠与机体疾病同时治疗)。其次是药物治疗可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据研究,很多症状都是内环境失调引起的,如激素分泌的过多或过少,微量元素的过量或缺乏等,都可以引起抑郁、焦虑等。此外,在运用心理暗示治疗过程中运用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可以作为心理暗示的载体发挥作用.使心理治疗的疗效更好。

    (二)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包括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包括刺激控制治疗、睡眠限制、放松治疗和各种行为教育策略。近来的临床研究已表明,合理地应用这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能明显的改善失眠症状和减少失眠药物的使用利用量,减少安眠药不良反应,被认为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美国学者的——项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能在6周内明显改善睡眠,增加总睡眠时间、加深睡眠深度、提高睡眠效率、减少觉醒次数,最重要的是改善主观症状,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1.失眠的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和处世方式方法决定的。

    认知疗法认为患者对现实表现出的一些不正常的或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是源自不正确的认知方式。而认知方式,则是来自个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即评价事物的标准)。但自己并不一定能明确意识到。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所谓不良认知,就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因此,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正确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分析其不现实和不符合逻辑的方面,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的误解作出解释,用另一种较符合现实的或适应能力较强的认知方式。取而代之.使其消除疑虑,配合治疗,以纠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使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和谐统一。

    失眠的认知疗法,目前认为一部分失眠患者的病因是因为对睡眠存在不正确的认知方式,包括对睡暇的期望值过高,对睡眠中梦的出现认识不足和对已用的治疗方法信心不足等。失眠的认知疗法就是要求患者对自己的失眠及其引起的症状和苦恼,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正确对待失眠,从而改变过去的悲观消极情绪和焦虑、抑依情绪,振作精神,建立战胜失眠的自信心,逐步恢复正常的睡眠。

    认知疗法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向思考介绍一些睡眠与失眠的基本知识,使患者擅得:

    ①如果没有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就不会出现长期通宵不眠,大脑需要休息,睡眠会自然到来。

    ②评价睡眠质量的高低不只是在于睡眠时间的长短,最重要的是醒转后精力、体力等是否恢复,量少质高的睡眠是患者今后睡眠应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会有利于培养开朗的性格和有更多时间来积极地生活与工作;

    ③失眠与个人性格特征以及对失眠的恐惧心理有关,应从心理方面找出失眠的原因。从而战胜失眠;

    ④做梦是正常的睡眠现象,不要担心害怕;

    ⑤由于安眠药物有副作用、耐药性利成瘾性,告诫病人不可赖药而眠。

    施行认知疗法的医生.针对各个失眠患者的特点.有所侧重地使患者正确认识以下一些问题:

    (1)对睡眠的认识和期望。不少失眠患者都对睡眠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致使脑力、体力无法充分恢复。其实,对于睡眠时间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并没有绝对标准,应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习惯、环境和工作性质而定,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足8小时,不应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要知道睡眠质量比睡眠总时间更重要,每个人不必计较每天晚上睡多少小时,以白天的精力状态为标准,只要感到精力充沛就行了。

    此外,长期失眠患者,无一例外的不同程度地夸大了入睡困难的时间和睡眠不足的严重程度,这是因为失眠往往是一种心理感受,失眠患者由于睡眠深度不足,意识处于模糊状态,对入睡与觉醒的感知十分不确切。失眠患者与正常睡眠者比较,神经系统处于一种高度的易警醒状态中。失眠患者在使用安眠药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但客观检查的改善不甚明显,进一步说明了安服药可能主要是改进了患者“已经入睡”的主观感知而巳。治疗上可通过别人认证及多导睡眠图使患者对自己实际的睡眠时间重新评价,并加强睡眠科学知识的学习,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

    (2)对做梦的认识。多梦失眠患者常常称自己通宵做梦,甚至因梦不断,导致一夜没睡,大脑根本得不到休息。这与失眠者对睡眠知识及睡眠与梦感的关系所知甚少有关。他们不知道梦与梦感的区别以及梦与梦感没有副作用。他们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过分关注梦感,导致梦感增强。有的人还存在对失眠和对梦的恐惧感。上述这些均能加重失眠。治疗上应给患者解释有关梦和梦感方面的知识,逐渐取消对梦的恐惧感.要知道梦其实对人体也有很多好处。

    (3)对产生的—系列症状与失眠关系的认识。失眠患者住往认为,各种症状如疲乏、精神不振等都因失眠引起,导致身体严重受损。失眠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功能性影响,若认为会造成器质性损害,那就是育日夸大丁失眠的作用。失眠患者常感觉到头痛、乏力、食欲不好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些不适感往往有所夸大,但随着睡眠的改善会很快消失,并不意味着出现了永久性损伤。其实,失眠引起的白天症状,不仅仅是睡眠不足的结果,相当程度上还是由于对失眠的焦虑、恐惧所致,或者至少加重了各种症状,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反应和适应不良的行为表现。

    (4)认识有关情绪障碍的表现。失眠患者大多数有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改变,性格心理素质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当某种状态,如焦虑、妄想等等已经严重到合影响正常的生活运作,就是情绪障碍了。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认为不是病,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不知道如伺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反而夸大了不太客观的体验。治疗上应使患者自身存在的情绪障碍的具体表现及其严重程度,帮助他们克服情绪障碍。这一点虽然比较难以做到,但只要患者配合,持之以恒,困难最终是可以克服的。

    (5)认识有关既往各种治疗措施疗效欠佳的原因,重建治疗的信心。应对各种治疗措施疗效欠佳的原因详细了解并帮助患者逐一分析。如分析这些原因是否由于情绪焦虑,对失眠或梦的恐惧感,导致睡前心情紧张或是安眠药物的依赖性引起的。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情绪高度紧张或是对治疗效果的疑虑,均能使得各种治疗措施难以奏效。病因明确和解除后,便能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从而使治疗生效。

    有些失眠者想通过控制睡眠而改善失眠,结果适得其反,因为睡眠明显受生物节律的影响。凭主观意念是无法控制的,应当放弃对睡眠的控制,顺其自然、困了就睡,睡不着就不睡。

    2.失眠的行为疗法

    行为学派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通过学习来加以改造,失眠也不例外。失眠的行为疗法,是在患者对失眠有了正确认识和树立了治疗信心的基础上,使患者学会一套能促进良好睡眠的行为准则,也即睡眠卫生教育。这些行为准则,内容很多,包括以下5个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对象,适当选择应用。

    (1)促使恢复正常的觉醒—睡眠节律。我们知道,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相互交替、转化并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觉醒-睡眠节律。对于失眠患者,治疗上主要是要采取措施,增进白天的精神和体力活动。只有白天精神处于兴奋状态和躯体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使机体自然而然地在夜间处于静息状态.从而有利于入眠。机体保持如此有张有弛的规律,是最佳的摄生方法。也就是尽管患者夜间没睡好,仍应按时起床,每晨定期醒转(可借助于闹钟)及起床,逐渐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强化睡眠-觉醒节律,使入睡更为规律化。睡眠时间要适度,即使白天疲劳无力,无桔打采,甚至磕唾难忍,仍须振奋稻种,从事一切正常的日常活动。除午饭后机体处于低潮期间可稍作午睡外.煎尽量避免白日入睡。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晚上没有睡意。影响晚间的睡眠。此外,每日白天定时在日光下参加一些适合体力的体育活动,阴雨天时,可在强光照射下在室内进行,均有助于使白天保持活动状态。但精神活动应避免过度紧张,体力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使夜间精神易于松弛,可以缩短入睡潜伏期,增加3—4期深睡和总睡眠时间,有REM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有可能对睡眠表浅和多梦的失眠患者改善睡眠更为合利。

    时相治疗:用于治疗觉园—睡眠节律紊乱性失眠,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壮年,特别是放力劳动者。治疗方法主要是强制调整患者入睡和觉醒的时间,以达到常人的标准时间,又称为“时间疗法”。在不应入睡的时间内,利用强光照射方法,使患者保持清酵。在睡眠时间则保持环境黑暗、安静,结合松果体素或其他安眠药物,促使患者入睡。这样连续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觉醒-睡眠节律可以逐渐调整至正常。也有采用逐步调整人睡时间,以达到在正常时间内入睡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患者有可能重新形成正常的觉醒—睡眠节律,从而治愈失眠。但疗效不巩固,停止治疗后,症状多有复发,须结合药物加以巩固疗效。

    (2)入睡前后精神和躯体的放松疗法。生活压力使人精神紧张,带着这样的情绪就寝,很多人只有望天花板的份儿。放松疗法又称松弛疗法,放松训练.它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治疗方法。除了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和做好一系列的睡前准备之外,可进一步掌握一套松弛精神和躯体的方法。放松治疗适于那些因过度瞥配而失眠的思者,通常单独使用放松疗法对于慢性的失眠患者疗效不佳。这类方法很多,常用的放松方法有肌肉放松训练、生物反馈、其想、瑜则、气功和太极拳等。尽管形式不一,但都有以下的基本特点,就是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然后把精神专注于自己正在进行的放松方法中,对外界无关刺激不予理睬,通过降低肌肉的紧张度,使肌肉放松,使全身处于一种舒展、轻松的状态中,进而精神也得到放松。这样的训练需要有规律地进行.并持之以恒才可以维持疗效。

(内容来源于网络,柳笛心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