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反及其应对
在这个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宜宾有个12岁的男孩小凯因为不想写作业害怕挨打,而躲到了11楼雨棚这样一个很危险的地方。原来中秋节早上8时许,小凯的母亲便开始叫小凯起床写作业。但是小凯认为当天是中秋节,便想睡一下懒觉,作业晚一些再写。而在多次呼唤均无成效之后,母亲开始有些生气,加上平时对小凯较为严厉。小凯出于恐惧,便将卧室门锁上,就在母亲找出钥匙准备“破门”而入之时,小凯在忙乱中从卧室窗户翻出,躲到卧室窗台下的雨棚板上。在物管一行人赶到小凯家中之时,双方仍在僵持之中。罗先生称,“当时我们赶到小凯家中时,小凯的母亲还是很担心儿子安全,着急后伸出手想去拉儿子,尝试多次都没抓到小凯。”对于母亲伸出的手,小凯显得有些抗拒,一直不愿意回到家中,也不说话拒绝沟通。
心理咨询师认为,面对处于这种青春期的孩子,应该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再对“症”下药。使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的是当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便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也有自尊心,也许家长的行为会在无意间刺激孩子,从而导致作出逆反的反应,而我们自己却不自知。
对于逆反心理,我们也可以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情绪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所以,对孩子的逆反,我们应该持以下态度: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孩子逆反,我们可以这样做:
1、冷却法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2、温暖法
父母要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孩子,经常和他沟通,做他的贴心人。一旦发现他有细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刺激法
要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话,对不对”之类的话来刺激他。
4、心理保健法
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情感和锻炼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柳笛心理咨询中心韩老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