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泛娱乐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近年来,电视节目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2006年的超级女声掀起全民狂欢的热潮,这既是观众情绪的宣泄,又是草根文化的崛起,给了无数少男少女成名的梦想。此后,类似的综艺节目便充斥着荧屏,如《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等。真人秀节目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国达人秀》《天天向上》《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我爱记歌词》等等各类娱乐节目充斥荧屏,掀起一股电视的狂欢。《非诚勿扰》以其犀利的言语指出现代社会婚恋交友的现实而备受追捧。
媒体的记者和编辑等在选择信息见诸媒体的过程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然而,在新闻过度娱乐化或泛滥的情况下,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在文化改制的口号中,不加区别地大肆商业化,以娱乐的名义,为求争夺大众市场份额,节目质量日益同质化,庸俗化。由此,一个新的名词诞生——“泛娱乐化”。它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正如一些批评者所描述,“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噱头或者轻佻、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着电视、电影、广告等传播媒介。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明显地‘转了个急弯’。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媒体的这种按照快乐原则和大多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看似迎合大众,实际上,传媒在新闻泛娱乐化的同时,不仅自身丧失了守门人的职能,将受众推向了把关人的位置,而且也使媒体逃避社会责任,走向低俗化。受众面对娱乐化节目做出了选择:一,全盘接受,长此以往,就会厌恶媒体,拒绝接受信息;二,成为把关人,有选择地接受和拒绝。
大众传媒及其文化的消极影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播领域对于教育,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教育已经发出了严峻的挑战,它们对现实的歪曲反映影响到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它们表现方式的模式化影响了青少年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它们平庸的通俗性降低了青少年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总之,无论是接受“泛娱乐化”,为它的存在辩护,或是拒绝它,反对它,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个现象已经成为我们当代文化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泥沙俱下,扑面而来,冲击着我们的传统,向我们过去所坚信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向我们的教育、艺术乃至整个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泛娱乐化会对青少年价值观、思维能力、语言、审美、交往方式、消费观的多方面产生影响,进而还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增多,在行为上表现出非理性倾向。大众文化宣传、 鼓励青少年不断追求物质享受,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在不断变换的时尚面前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另一方面,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又导致了精神的空虚,不少青少年无心在精神上、学养上、能力上不断提高自己,而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如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上,无所事事成为部分学生日常生活的写照,无聊、郁闷成了他们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为了恋爱而恋爱、网络成瘾、因贫困而导致自卑心理等消极现象频繁发生,在这些年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一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自尊、好强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比别人优越的地方大众文化所倡导的通过时尚来显示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倾向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
在大众文化的消费刺激下,豪华型消费、炫耀型消费、情绪化消费、超前消费、攀比型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在青少年中时有发生,甚至因消费欲求的无限膨胀与有限购买力之间产生矛盾而引发了盗窃、卖淫、抢劫等各类犯罪行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他们的家庭都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但是也应当承认,长期以来,因学校教育缺少活力而使青少年对其产生排斥心理。而大众文化是以娱乐为目的、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商品生产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被大众喜好的文化形式,不仅构筑起青少年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这种文化形式因其通俗性、娱乐性、生动性、大众性被广大青少年所青睐。为此,需要从多层面思考大众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