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真的对吗?——带着爱的坚决
在育儿专家们对「爱」的推广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概念被受众们偷换了,比如把「不希望看到孩子痛苦」变成了「不能看到孩子痛苦」,这样一来,「爱」就等同于「在行为上迁就孩子的愿望」。
但其实,爱与不爱,和家长在行为上怎么表现、是否迁就了原始欲望,是相互独立的。爱是一种情感,而规则是一种行为。爱是无条件的,但规则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规则,可以叠加无条件的爱。有网友曾经概括为:带着爱的坚决。
举个实际例子,父母都不忍心听到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嚎啕大哭「我要回家~粑粑麻麻不要走」,但还是硬着头皮,挥手说宝贝拜拜,转过头默默流泪;父母也不忍心夺下孩子手里的IPAD,也不忍心硬把孩子塞回床上睡觉,也不忍心逼着孩子打针吃药,也不忍心惩罚孩子的错误,可是这些事儿我们都不得不干。干了,当然也不等于不爱孩子。进一步说,事事都顺着孩子心意的家长,也未必就真有多爱。
大量的“圣母”们正在教养出大量的“熊孩子”。他们以爱为名,最终把孩子骄纵得无法融入社会。
在咨询室里,这种例子很常见。其中有一些父母本身有自己过去的创伤,比如“当初我的父母们就是爱我爱得不够,现在我绝不要让这种事发生在宝贝身上!”他们没得到过足够的爱,于是反向地给予自己的孩子溺爱。按照他们的理解,爱就是不让宝贝受一丁点委屈。
事实上,「无条件的爱」的真正含义,可以参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罗杰斯对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论述: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无条件地关怀,尊重与接纳。
无条件积极关注包括身体的关注与心理的关注两方面。
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决定于当事人的行为。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等于必须同意当事人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