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不能做事,长大就是书呆子
在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大环境下,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考上好大学,进而找到好工作,所以要求孩子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其他事情一概甩手不管。实际上,孩子全身心扑在学习上不一定效率高质量好,反而容易变成书呆子,欠缺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颇为不利。
因此,家长在关心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放权”,不对子女的生活大包大揽。从生活点滴细节做起,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这将对孩子独立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雪崴从小就是个“大忙人”,学习占用了她大多数时间。为了减轻她的负担,我们尽量为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家里的事大都不用她操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她当小公主,放纵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首先教她一些简单基本的家务活,把这当成培养她劳动观念与技能的起点。
很多人都表示,这一代人普遍不会干家务活,对此我们深有体会。雪崴妈妈在一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当班主任,在她班上,十六七岁的孩子不会扫地、拖地、擦玻璃的大有人在。周末大扫除时往往要她指导大家劳动,给大家作示范,让人万分无奈。按理说,在他们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并不怎么明显,学生们不会整天死抠书本,应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素质。但他们显然很少干家务活。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在重点中学读书、学习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孩子了。眼高手低、不爱劳动成了这代年轻人的一个通病,这为我们教育雪崴敲响了警钟。
我们觉得,如果不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长大之后就会让她处处受制。父母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也不可能永远事无巨细地替孩子考虑周全,如果雪崴缺乏动手能力,当她离开我们独自生活时,就会陷入混乱恐慌,反而影响学习成绩。更何况,劳动能强壮体魄、调节身心、陶冶情操,使人感到快乐。因此,有必要从小就树立起她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在学习确实紧张的时候可以适量减少,但不能以之为借口,逃避干家务活。
雪崴三岁时,看到妈妈洗衣服很辛苦,主动要求帮忙,我们就借机教她洗手帕、袜子、短裤等一些小物品。雪崴最开始不得要领,两只小手搓得通红,累得满头大汗,还洗不干净,急得要哭出来。我们就手把手一点点地教她,给她安慰和鼓励,洗完后再大大地表扬她聪明,有进步。雪崴兴趣盎然,也不在意搓疼的手了。
雪崴慢慢长大后,又想洗大件点的衣服。起初她闹过不少笑话,如用近半袋洗衣粉来泡一件衣服,结果怎么也漂不干净;还把毛衣和其他衣服一起放在洗衣机里,把衣服上粘的全是白毛,就此报废。我们告诉她洗衣服的种种学问:用多少洗衣粉泡,哪种衣服适合冷水、哪种衣服专用温水,哪些衣服不能一起洗,如何晾衣服才平整,等等。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一件家务活,雪崴终于学会了。
进了大学,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会将大量脏衣服积攒起来,不论颜色质地用途一股脑儿扔进洗衣机里“大搅特搅”。有了之前在家的学习,雪崴没有犯过类似错误,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小学一年级时,雪崴觉得做饭很有趣,便也想学。但做饭要接触到菜刀、煤气等,对一个七岁孩子来说,安全系数太低了。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就教她简单的煎鸡蛋。雪崴个子矮,看不到锅底,她妈妈就搬了个小板凳让她站上去。雪崴认真地听妈妈讲解完操作步骤,又看妈妈示范了一遍,尝试了一下,大获成功。此后,煎鸡蛋就成了她的拿手本领,有客人来也热衷于“表演”和“炫耀”一番。有了这个好的开头,雪崴对做饭更有兴趣和信心了,不久又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卧荷包蛋、电饭锅蒸米饭等入门级食谱。这样,偶尔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她也能勉强应付过去,生活能力显然有所提高。而吃自己做的饭,也让她感到无比开心与满足。
哈尔滨的冬天非常寒冷。要想在室外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情况下保持室内温暖如春,光靠暖气是不够的。十几年前,多数住户的家里窗框都是双层木制。一到冬季,为了保暖,家家户户都要往窗户夹层里放锯末隔凉,还要用报纸或专门的封窗纸把窗缝封上。每当这时,我们一家三口会齐齐上阵。先擦玻璃,爸爸负责上边,雪崴和妈妈负责下边,用湿抹布和吸水效果好的报纸各擦一遍。之后关上一面窗户,放锯末,用纸壳压平。为了看上去美观,雪崴还会把一些不玩的小玩具摆在锯末上边。然后妈妈裁封条,雪崴抹糨糊,爸爸往窗缝上粘,一家人配合默契,其乐融融。学会这一技能之后,雪崴还帮他们班级封窗户,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赞扬。
不少人都抱怨这代人独立意识不强,其实这与家长们凡事大包大揽有密切关系。家长们可逐步放开对孩子的管束和“代劳”,让他们自己动手,养成劳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张,可以少干活,但是不能不干活,更不能不会干活。这些看似基本的技能将为孩子今后的独立生活打下非常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