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对父母说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成为父母的路你走的如何?
一位妈妈曾向我慨叹:“做父母像我这样也是够累够烦的了……”那么什么样的父母不累呢?
其实,大多数的家长之所以会觉得很累,是因为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所以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像“游击战”一样,到处都想使劲,看到孩子某些不如意的地方,就很着急,想尽各种办法,希望能迅速把孩子调整成完美的样子,却未必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比如不断的拿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好像只要赢过别人家的孩子,教育就是成功的。看到邻居的孩子会跳舞,我们也要让孩子多上个兴趣班;老师推荐一个奥数学习小组,听起来好像对孩子以后发展有帮助,那就让孩子跟着去学。随之而来的是我们不断地为孩子的将来担心着,孩子的高考、婚姻、事业……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十分辛苦,而且家长们一直处于忧虑和焦急的状态,这样的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慌张就容易自乱阵脚,找不到出路,反而很累,由此不断循环。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后,开始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仿佛完成了人生使命一般,达到了某种表面上的“圆满”,于是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生议题搁置在那里,没有完成,由此为将来的各种问题埋下了导火索。看似人生圆满,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更丰富的“人生地图”,就会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对世界的看法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为了逃避不接纳自我、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带来的痛苦,放弃内在探索,选择忍耐和忽视。
-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不沟通也就避免了矛盾。长此以往,人际关系中索性只剩下亲人,因为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
保持现状能尽量少的感受到痛苦,人们也就停止了成长。抗拒成长的父母,绑架的是孩子。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于是,父母的成长任何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然而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作为一个孩子,他也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无价之宝,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人生在世,路要越走越宽才好。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所以,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在自我成长的同时,更带动了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