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到底是什么样的?
什么才叫自卑?人的自卑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会自卑呢?
不知道你心头是否也曾被这些问题缠绕。如果你也有同问,就和柳笛一起对自卑世界进行一番探索吧,认识自卑的由来。
自卑的萌芽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你的第一个自卑产生期为1-3/4岁,这时你刚可以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可以自己爬行、抓东西、把东西塞进嘴里,再过段时间就可以自已吃饭穿衣,你在通过自已的方式探索这个新鲜的世界,同时你也开始拥有情绪。
这时父母对你行为的反应就会由外部间接性输入自卑感给你,有些父母生怕孩子有闪失,对孩子过于保护,什么事都帮孩子做好,这时反而会给孩子一种「好像自己没能力做这件事」的感觉,尤其是当父母严厉否定孩子行为时,不自信的小种子就是在这里被埋下。
父母正确的行为应该是「既不催促,也不干涉,更不能否定」孩子如果表现出想做的倾向,如:想自己吃饭,不要在第一时间否定,而是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完成,通常很多父母会嫌孩子弄脏桌子或浪费时间而干涉了他们自主倾向。
自卑的发展
刚进入小学的你,人生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
一、开始融入新的社交圈,以前在你周围只有几位亲人,他们都会照顾你。这时你要面对几十位复杂的社会体,同班同学、年级同学、老师、社会份子,这些人不会照顾你的感受,你开始面对欺辱、嘲笑等行为。
二、开始面对学业任务,此变化对你的影响巨大,学业上的成就间接决定了你的能力,你开始「比较与否定」为什么自己成绩比别人差?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为什么别人穿得比我好?为什么老师都喜欢她?为什么别的小孩是汽车接送而我要走路?为什么别人可以去吃麦当劳?为什么,为什么?也就是在这一系列的比较与否定中,自卑心理开始萌芽。
这段时间你本应该从学习或努力中获得勤奋感与成就感。但如果老师对你过于批评,同学对你过于苛刻,而父母又忽略了对你进行正确的指引,甚至都不在你身边,那可以很确定自卑的种子将在你心中茁壮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在你身上强加许多非自愿的学习任务,并不会提升你的自信,反而会让你过早失去童年快乐,影响你未来的创新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让你成了书呆子。(这里涉及到教育体质问题,就不详谈,只是想说拔苗助长不是好事)
成年后可控的自卑
儿童期自卑感多来自外部,不可自控,但成年期自卑感则多由内在价值观与认知所产生。当然之所以会有现在的价值观与认知,一方面来至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是和童年经历有关。但可以肯定你的思想行为其实是可控的,因为你有自主意识。
成年后的自卑感往往从以下四个方面产生:
u 无法正确面对失败
u 过份追求完美
u 与他人进行比较
u 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自卑不是病!
清楚了自卑来源,我们才可以谈谈你现在所经历的是不是自卑。国际上对自卑有两种定位,一是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另一种是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自卑感不是病,它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感觉,有时它还对人有帮助,所以你不需要太担心。它可能只影响你某一方面的行为,但总体来说你很正常。例如:当面对女孩时你很自卑,所以无法恋爱,但与其他人相处你并不会有这种感觉,这就属于自卑感的范畴。自卑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训练,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自我调整,一段时间后,你就不会过于被它控制了。
自卑情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影响更大,通常有自卑情结的人在儿童期两个阶段都可能受过严重打击,又缺乏父母的正确疏导,结果情绪发展不够完整。成年后可能因为上述4个因素之一触发了自卑感,结果一直深陷情绪之中无法自拔。他们很可能被自卑控制了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认为生命没有意义,自己肯定会失败,言行举止都表现的心虚、胆小、不自信。这种人靠自己走出来的数量较少,最好找心理咨询师帮忙,发掘自卑根源,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补偿。
希望通过此文,大家能对自卑有一些基础的了解,当然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谈透自卑心理那是远远不够的。以后柳笛会继续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