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男孩捅伤老师——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
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
前几日,湖南一高中学生龙某,在老师会见家长时,当场捅伤老师,老师最终不治身亡。
跟据报道,龙某就读于一民办高中的尖子班,平时成绩在全班的中上游水平。但是上月月末的考试中,龙某故意交了白卷,12月3日的考试又交出了个位分的成绩,当天早自习也缺席,室友反映他不愿去上课。于是老师联系了龙某的母亲,叫来了龙某,在办公室谈话,没想到最后事情演变成了一个“学生捅死老师”的刑事案件。
事情的详细经过和愿意尚在调查,针对此事的讨论就层出不穷的展开了。想必大家都会有很多疑问:
为什么龙某突然在上月末的考试中故意交白卷了呢?
为什么龙某当天不想去上课呢?
是龙某本身就有攻击性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
柳笛说:
我们不想凭借片面的信息就去批判孩子、家长、老师或者教育制度,而是想去看一看,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期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尚不稳定,有剧烈变动的特性。
思维方面的发展水平虽然超越了儿童时期,但是在看待问题时,仍然有表面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会表现出很多在成人看来都是冲动、不成熟的行为。
品德方面,青少年的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这个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因此走歧路、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很多时候,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力去应对、思考的。这并不是说青少年不成熟是不好的,这只是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在遇到事情时,他们需要学着去应对和调整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想法,然后才会慢慢成熟。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在宽松的环境寻找办法、学会自我处理,或者有父母和老师的良好引导,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未来的发展。
案例中的龙某,在案发前故意在考试时表现不好。老师似乎也捕捉到了孩子的动态,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或许是沟通不畅,或许是以错误的方式踩到了孩子心中的“地雷”。无论是何原因,这个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实际上,在孩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很多心理的动荡和冲突,承载着很多的感受和想法,却不知如何表达,所以他们只能以“出格”的行为来呈现。这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发现,试着去了解孩子,倾听孩子,陪伴孩子,那么这样的悲剧就能够避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偏差行为,一方面是求救的信号,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一方面也是表达不满和愤怒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什么,都是需要大人静下心来,去听他好好说,陪他去面对。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只以为那是需要纠正和教导的不良行为,急着去教育孩子,强迫孩子改变行为、听话,以为那样就是好的,行为消失了,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却不知孩子的偏差行为背后,实际上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和无声的呐喊,这个行为抑制住了,会在新的行为中呈现出来。
所以说,学会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学会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并不容易,需要父母和老师花费一定的心力去尝试、去学习,最好还能有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协助。各方面一起合作,在孩子和成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想要得到的支持等等,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各位家长、老师都能重视心理发展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不仅仅看到成绩的高低。